更多设备

沃泽仪器仪表 中控技术——流程工控龙头能否迎来“第二春”?

小编 2025-04-04 更多设备 23 0

中控技术——流程工控龙头能否迎来“第二春”?

如果说,汇川技术是国内离散工控领域龙头,是工控界“小华为”;那么,中控技术就是流程工控领域龙头,而其充满争议的创始人褚健更是“中国自动化之父”。

今天,我们便一起来了解一下这家流程工控领域的龙头厂商——中控技术。看看公司能否迎来发展的“第二春”,听听“中国自动化之父”的传奇故事,这也算是投资研究中的一点趣事。

流程型工业成熟度水平低于离散型

在研究中控技术之前,为了更好地理解公司的业务,我们不妨先来看看离散工业和流程工业的概念与分类,以便对这个行业有个简单的认知。

一般来说,工业可分为离散工业和流程工业。离散工业为物理加工过程,产品可单件计数,制造过程易数字化,强调个性化需求和柔性制造;而流程工业则是指利用化学反应、分离或混合等技术手段制造新产品、改进已有产品或处理废弃物的工业,具有生产规模大、能耗物耗高、危险系数大、工艺复杂等特点。流程工业在生产运行过程中,原料变化频繁,涉及物理化学反应,机理复杂,并且生产过程需要连续作业,不能停顿,任一工序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影响整个生产线和最终的产品质量,部分产业的原料成分、设备状态、工艺参数和产品质量等无法实时或全面检测,因而流程行业还具备测量难、建模难、控制难和优化决策难等特点。

由上述的图表可以看出,离散工业和流程工业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而是你中有我,我有你的关系。简单来看,流程型制造行业主要包括石化、化工、造纸、水泥、有色、钢铁、制药、食品饮料等行业,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水平仍然较低,而流程行业的智能制造水平更是低于离散型行业。

据《智能制造成熟度指数报告(2022)》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智能制造成熟度一级及以下的企业占比63%,说明我国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水平偏低;成熟度二级及以上的智能工厂普及率为37%。从行业来看,以石油、化工、医药为代表的流程工业智能制造成熟度低于平均水平,即流程型制造业的成熟度水平整体低于离散型制造业。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承压和行业发展低谷期,降本提效对于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成为应对经济承压的重要手段。而智能化转型通过自动化等方式帮助企业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力成本、优化管理资源,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公司官微数据也显示,目前我国工业数字化率为17%,而发达国家为50%;如今70%的企业已经开始着手数字化转型,再加上低碳和国产替代的发展要求,工业智能化、数字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因而,中控技术所处的工控市场发展空间依然巨大。

褚健——有争议的“中国自动化之父”

一直来,“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的辩论,是深入探讨历史、社会和个人作用的重要方法。事实上,往往是两者兼而有之,只是或多或少的关系。而中控技术的创始人正是在中国制造转型发展的背景下,走到台前的英雄人物;他既是在中国工控行业大发展下诞生,也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个行业的人。

谈到中控技术,就不能不谈到曾有着“中国自动化之父”之称的褚健。据了解,褚健是浙江淳安人,于1963年出生;1978年便进入浙江大学化工系工业自动化专业就读,那一年他只有15岁,可谓天才少年;在浙江大学学习期间,由于成绩突出,获得去日本京都大学留学的机会,在日本的学习经历让他接触到更多国际前沿的科学技术,尤其是自动化领域的最新发展;学成归来,再次回到母校浙江大学;1989年,褚健开始就职于浙江大学;2005年起,担任浙江大学党委委员、常委、副校长;在自动化控制系统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后,便创办了中控科技集团。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他的人生达到巅峰之时,却突然身陷贪污丑闻,并被判入狱服刑。据公开资料显示,2017年1月,湖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判决,褚健因犯贪污罪、故意销毁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罪被判有期徒刑三年三个月,并罚款50万元。不过,由于先行羁押日期能够折抵刑期,因而褚健在不久后便得到释放。而公司的招股说明书也提到,“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褚健曾于2017年1月因经济犯罪被判刑罚,并于2017年2月执行完毕”。

值得庆幸的是,中控技术的发展并没因此夭折。2020年11月,中控技术实现在科创板上市;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6.2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0.1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0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8.08%。;2024年,褚健入选“中国软件产业40年功勋人物”名单。

据了解,公司前身为浙江大学自动化公司,成立于1993年;而中控技术则由这个校企改制而来,成立于1999年,是国内领先、全球化布局的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致力于面向流程工业企业的自动化与智能化需求,形成了以自动化控制系统为核心,涵盖现场仪表、工业软件等在内的智能制造系列产品,逐渐由自动化产品供应商发展成为流程工业的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已累计服务海内外客户3万多家,覆盖化工、石化、油气、电力、制药、食品等数十个重点行业。

根据睿工业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公司核心产品集散控制系统(DCS)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37.8%,连续十三年蝉联国内DCS市场占有率第一名。此外,根据中国工控网统计,公司核心产品安全仪表系统(SIS)国内市场占有率33.7%,连续两年蝉联国内SIS市场占有率第一名;公司先进控制和过程优化软件(APC)国内市场占有率28.2%,连续五年蝉联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制造执行系统(MES)国内流程工业市场占有率20.7%,连续两年蝉联国内流程工业市场占有率第一名;操作员培训仿真系统(OTS)国内市场占有率14%,首次位居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

综合来看,中控技术跟国外巨头比虽然还有很大差距,但在中国流程工控行业内,是妥妥的龙头公司,而作为公司创始人的褚健功不可没。

以控制系统为基础,大力发展工业软件和仪器仪表

了解完创始人和中控技术的基本情况后,我们再来看公司的具体业务。工控行业的公司发展都有一个规律,开始的时候主攻一两个产品,站稳脚跟后,不断地开拓新产品、新的应用行业、新的地域市场,汇川技术如此,中控技术也不例外。

据了解,公司产品主要包括自动化控制系统、工业软件和仪器仪表;同时,为客户提供上述产品配套的运维服务。此外,S2B平台业务已形成5S店+S2B创新商业模式。由于公司业务过于繁杂,我们重点关注自动化控制系统、工业软件和仪器仪表三类产品中,对营收影响较大的个别产品即可。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对公司营收影响最大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类产品,特别是集散控制系统(DCS)和安全仪表系统(SIS)。

据了解,公司的自动化控制系统主要涵盖集散控制系统(DCS)、安全仪表系统(SIS)和网络化混合控制系统等产品。

集散控制系统(DCS)是一种以微处理器为基础,以分散控制、集中操作为主要特点,在流程工业生产过程中实现自动控制与监视管理的分布式控制系统。由输入输出模块、通信模块、控制器和人机界面组成。其分散控制的特点使得不同工作站之间通过网络进行连接,相互独立,单一部件故障不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保证了系统的稳定性,集中管理的特点体现了DCS控制系统的协调性。

而公司的集散控制系统(DCS)产品主要包括面向中小项目的JX-300XP和面向中大项目的ECS-700等。此外,根据中国工控网和睿工业统计,2022年中国DCS产品市场规模达到117.0亿元,同比增长5.2%,而公司的核心产品已连续十三年蝉联国内DCS市场占有率第一名。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公司还发展了智能运行管理与控制系统(i-OMC),超越了传统的集散控制系统能力,实现了生产运行管理与控制的一体化。换句话来说,如果将DCS比作功能手机,那么i-OMC则是智能手机。据了解,i-OMC引入AI和大数据技术,在运行逻辑、技术架构、功能实现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全面提升了装置的自控率、平稳率和安全性,大幅降低装置的人工操作频次,实现装置生产全过程的自主协同运行,达到“少人化”,乃至“无人化”的人工智能操作,从而稳定产品的质量、提高产品生产效率、大幅降低生产的能耗和物耗。

在市场竞争格局方面,目前我国DCS市场中,本土品牌以中控技术和和利时为主,外资品牌主要有欧美日系的艾默生、ABB、西门子、霍尼韦尔和横河电机。从细分行业看,电力领域主要以艾默生、和利时、ABB、西门子为主;化工领域主要以中控技术、和利时、横河电机、霍尼韦尔为主;石化领域主要以中控技术、艾默生、霍尼韦尔、横河电机为主。

除了集散控制系统(DCS)类产品外,安全仪表系统(SIS)类产品对公司营收贡献也较大。

据了解,安全仪表系统(SIS)由传感器、逻辑运算器与最终执行元件组成,能够监测生产过程中出现或潜在的危险,保障工厂安全运行;在工业生产期间,SIS提供对设备、人身、环境的安全保护,以避免恶性事故发生。SIS主要应用于化工、石化、电力、油气、冶金等各个领域。2022年SIS产品市场规模24.5亿元,未来三年中国SIS市场仍将保持年复合增速5.8%的态势。而公司在SIS的主要产品包括中小型的TCS-500和中高端的TCS-900,截止至2023年,公司核心的SIS产品已连续两年蝉联国内SIS市场占有率第一名。

看完控制系统业务,我们再来看看公司的工业软件业务;虽然公司的工业软件收入不高,但考虑到工业软件对工控行业,对整个工业制造的重要性,因而仍然意义非凡。据公司年报显示,2023年公司工业软件收入为7亿元,占营收比例为8.15%。

据了解,工业软件可以分为研发设计类、生产控制类、经营管理类和嵌入式软件四大类。研发设计类软件主要用于提升企业在产品设计和研发领域的能力和效率,该类软件是开发技术门槛最高的工业软件;生产控制类软件主要用于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生产制造的能力;经营管理类软件主要用于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嵌入式软件主要用于控制硬件设备的工具。从下游应用行业来看,离散型工业由设计驱动的,对研发设计类软件存在较强依赖性;而流程工业在研发生产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制造过程的有效管控,因此对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类工业软件需求更大。

工业软件是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主要短板,关键工业软件资源要求高,自主可控难度大。更重要的是,工业4.0是由软件驱动的工业革命,在制造业迈向工业4.0的进程中,以工业软件为主角的信息技术将成为产业变革的核心推动力。工业软件作为工业4.0的核心,涵盖工业研发、设计、生产、协作等各个环节之中,工业软件一旦被“卡脖子”,国家各门类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将面临重大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截止到2021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达到28.2%,而我国工业软件产值占全球比重仅为7.40%,提升空间可谓巨大。而具体来看,据《中国工业软件产业白皮书(2020)》 数据,中国95%的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依赖进口,国产可用的研发设计类产品主要应用于工业机理简单、系统功能单一、行业复杂度低的领域;生产制造类工业软件国产化率为50%,国内厂商在部分领域已经具备一定实力,涌现了中控技术、上海宝信、和利时等行业领军企业;经营管理类软件包含的细分领域种类繁多,通用性较强且开发难度较低,因此国产化率高达70%,国内主要厂商主要为用友、东软等。

而中控技术深耕流程行业多年,形成了以生产控制类软件为核心,研发设计类和经营管理类共进的工业软件产品体系,覆盖多个细分板块,应用于炼油石化、化工、医药、电力、食品等多个领域。公司工业软件产品线主要包括仿真模拟、数据库、生产管控、安全环保、供应链管理、资产管理、能源管理7大类别下的33种产品;形成了以实时数据库(RTDB)为基础、先进过程控制(APC)、制造执行系统(MES)和仿真培训软件(OTS)为主体的四大类软件产品体系,广泛应用于炼油、石化、化工、制药等行业。

根据中国工控网统计,2023年度公司多款核心工业软件产品市场占有率排名居于前列,其中,公司先进控制和过程优化软件(APC)国内市场占有率28.2%,连续五年蝉联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制造执行系统(MES)国内流程工业市场占有率20.7%,连续两年蝉联国内流程工业市场占有率第一名;操作员培训仿真系统(OTS)国内市场占有率14%,首次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

据了解,先进过程控制系统(APC)可根据生产经验优化生产过程,是流程工业增效降本重要工业软件。APC以生产装置或者某个工艺单元为研究对象,通过测试量化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建立多变量控制器模型。利用该模型可以预测装置变化,提前调节相关变量,提高装置运行的平稳性。此外,APC通过计算优化控制方案,使装置处于最优操作点附近运行,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目的产品产率、降低消耗,增加经济效益。

2022年11月,公司还发布自主研发的流程工业过程模拟与设计平台(iAPEX)。iAPEX是一款通用流程工业过程模拟与设计平台,通过将工艺过程进行计算机描述,起到过程模拟与预测的作用,从而为工程设计、生产运行、装置改造提供指导,实现安全生产、降本增效的目的。流程模拟软件是流程工业核心基础软件,是赋能工厂全生命周期优化决策的核心工业基础软件平台,相当于芯片行业的EDA。随着公司与头部客户持续合作打磨产品,iAPEX有望逐步对标Aspen。

总的来看,公司基于新一代全流程智能运行管理与控制系统(i-OMC)、工厂操作系统+工业APP技术架构、流程工业过程模拟与设计平台(APEX)三大产品技术平台,将流程工业知识、工艺、设备、机理、模型、仿真、数据等要素深度融合,贯穿从毫秒级、秒级的控制到分钟级、小时级的管理决策。

除了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工业软件类产品外,仪器仪表类产品也是公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据公司年报显示,2023年公司仪器仪表收入为6.21亿,占营收的7.21%。

据了解,仪器仪表是安装在工业生产现场,用于压力、流量、温度、物/液位等工艺参数测量或控制的仪表,包括调节阀、压力变送器、流量计、物位计、分析仪、安全栅、隔离器等。仪器仪表是实现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的重要设备,在流程工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当于工业生产的眼和耳。通过实时监测和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参数,仪器仪表帮助企业确保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人为操作失误,提高生产安全性,并提供数据支持企业进行生产管理和决策。

根据中国工控网统计,2022年中国流程工业主流仪器仪表市场规模超472.6亿元,同比增长6.1%,主流下游应用行业为化工、石化、电力、油气、食品饮料、造纸、制药等;其中,调节阀市场规模为192.0亿元,同比增长5.5%。

不过,与其他产品类似,国内仍存在低端产品过剩,中高端产品仍依赖进口,高端用户市场被国外企业主导的特征。根据工控网报告,2019年度国内压力变送器市场规模为40.2亿元,横河、艾默生分别以28.6%和24.2%的市场占有率领跑,本土品牌厂商川仪股份占比5.6%,排名第四。而据ARC出具的《中国调节阀市场研究报告》,高端调节阀市场主要被国外品牌占有,艾默生以8.3%的市场占有率领跑,本土品牌吴忠仪表与川仪股份是国内领先的调节阀供应商,其中吴忠仪表占比3.7%,排名第四。

而中控技术的仪器仪表目前已涵盖调节阀、压力变送器、流量计、物位计、分析仪、安全栅、隔离器等产品。在控制阀方面,公司坚持以高附加值、差异化、特殊工况产品为开发方向不断完善调节阀、球阀两大拳头产品体系,完成控制阀数字化智能工厂建设,上线SAP、WMS、SRM 等系统并持续优化。在压力变送器方面,公司加大研发力量,在传感器、隔膜密封系统、高温高真空工艺等取得实质性进展,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综合竞争力。

2023年,中控技术成功获得科威特石油公司压力变送器等仪器仪表订单,显示出公司在自主仪表产品领域还是有一定实力的;同年,公司还100%收购了荷兰Hobré International BV公司,该公司是全球市场在线分析仪、样品系统和集成产品解决方案的领军公司,产品被广泛应用于世界500强企业、全球领先的石化化工企业壳牌、埃克森美孚、英国石油公司、巴斯夫等,此次收购有望填补国内高端分析仪市场空缺,完善公司在高端仪器仪表领域的产品技术实力并加速国际市场的开拓。不过,公司要想在这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绩,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海外突破打开想象空间

在上节我们提到过,工控行业公司的发展路径基本就是拓新产品、拓新行业、拓新市场;事实上,在拓展新产品和新的应用行业方面,中控技术一直都在重点布局,从自动化控制系统到工业软件,再到仪器仪表,均是如此。接下来,我们不妨重点关注一下中控技术在海外市场的拓展。与汇川技术类似,中控技术除了不断向中高端产品发展,提高国产替代率外,还开始积极向海外发展,拓展国际市场。

据中控技术2023年年报介绍,2023年是公司国际化业务的破局之年,公司凭借领先的数字化、智能化服务能力及解决方案技术水平,在海外市场实现了重大突破,新签海外合同近1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公司中标了沙特阿美控股企业、全球最大单体船厂沙特国际海事工业(IMI)数字化标杆项目,并以此为契机与沙特阿美和IMI展开全方位深度合作。与此同时,公司还取得了科威特石油公司以及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控制系统及仪器仪表项目、Indorama集团数字化管理项目、亚洲最大纸业集团印度尼西亚金光纸业智能化工业软件项目、新加坡丰益国际集团数字化项目等海外高端项目突破。公司正在积极寻求全球行业高端产品及技术供应商合作落地,不断拓展国际化生态圈及全球化布局运营能力。此外,去年公司还成功发行GDR,并在瑞士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标志着公司在融资渠道实现了国际化,同时也提高了国际知名度,这将进一步助力公司海外业务布局,公司全球化战略正进入全新阶段。

此外,公司的新业务也有亮点,特别是新能源业务和机器人业务。

在新能源业务方面,2023年公司的新能源电池业务收入已达6.34亿元,同比增长463.06%,成为公司业务增长点之一。

在机器人业务方面,公司凭借在控制系统、行业特定软件和实际应用方面的深厚专业知识,为特定工业应用量身定制开发了包括轮式、腿式和轨道式等一系列机器人。去年,公司为沙特阿美量身定制的轮式防爆巡检机器人,已在阿美的天然气场站进行无人化巡检,用OGI+TDLAS+AI视觉+机器人等技术检测甲烷的泄漏源。公司的机器人业务获得高起点发展,已陆续拿到了中海油、华谊集团、沙特阿美等全球高端用户的订单,发展潜力巨大。今年,公司还入股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和杭州迦智科技有限公司两家机器人公司,增资完成后,公司将分别持有公司44.4%和1.16%的股权。

不过,话又说回来,公司未来的增长很大程度上仍取决于海外业务的拓展,毕竟新业务开拓竞争压力大,存在更大的不确定性。至于海外业务的拓展能不能让公司业绩迎来“第二春”,我们不妨一起拭目以待。

净利率、ROE均大于30%,迈瑞医疗内生外延好不快活

说起中国科技行业的短板,人们首先会想到半导体;而事实上中国存在的短板远不止半导体,医疗器械行业就是其中之一。在半导体制造领域,中芯国际在全球的市场份额为6%,但已上升为全球第三大晶圆代工企业;而医疗器械龙头迈瑞医疗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只有约1.8%,且仍在为进入全球前20名而奋斗。

在2023年年报中,迈瑞医疗明确其发展目标:2025年进入全球前二十。迈瑞医疗剑指国际巨头的底气何在?今天,我们便一起来看看这家拥有国内最全产品线,最有希望走向全球的医疗器械企业——迈瑞医疗。看看它都有哪些成功的秘诀?未来还会一帆风顺吗?

从监护仪到产品线最全到走向平台化

迈瑞医疗的发展堪称传奇。在过去的33年里,迈瑞医疗从代理商开始起步,从代理到自研,从单一的监护仪发展成为国内产品线最全的医疗器械企业,从单一医疗器械产品的供应商蜕变成为提升医疗机构整体诊疗能力的服务商,最终一步步成为国内最大的医疗器械巨头。

据了解,迈瑞医疗最初由李西廷、徐航和成明和创立,三人均来自深圳安科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今天,这三人仍然公司是前三大股东(简瑶为徐航前配偶),其中成明和持股最少,通过Ever Union (H.K.)Limited持股迈瑞医疗4.25%。而深圳安科由中国科学院与美国Analogic于1986年合资成立,是中国最早的高新技术企业之一。

1991年,40岁的李西廷找到两位好友兼同事徐航、成明和合作成立迈瑞医疗。那会,国内高端精密医疗器械领域一片空白,医疗设备都被国外的“GPS”(GE、飞利浦、西门子)所垄断,连技术门槛并不高的监护仪都卖出了13万元的高价。迈瑞先从代理着手,但代理模式最大的问题在于,对供应链没有控制力,价格谈判能力弱,当然最麻烦的还是售后服务;因而在第二年,迈瑞就开始转型为自主研发。迈瑞决定从相对投入少、市场需求量大的血氧监护仪项目入手。

1993年,迈瑞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台自主研发的多参数监护仪:MEC-509监护仪;后来,又陆续推出中国第一台便携式多参数监护仪PM 9000,并积极拓展体外诊断产品线。2006年,公司实现在美国纽交所上市。

2008年,迈瑞收购美国Datascope生命信息监护业务,成为全球创新监护品牌;

2013年公司又收购美国ZONARE,吸收高端超声影像技术,成为全球创新影像品牌。依靠长期积累的研发实力,公司陆续推出血球BC-7500系列、化学发光CL-8000i、TLA流水线MT8000、Resona A20超高端彩超等一系列高端产品。

2021年收购Hytest完善IVD产业链上游,

2023年收购德赛诊断获得IVD海外本土化生产和销售能力,

2024年收购惠泰医疗控股权进军心血管器械领域。

简单来说,迈瑞成立的33年来,不是在自主研发的路上,就是在不断买买买的路上,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接下来,我们重点来看看迈瑞医疗的三大业务。据了解,公司主要产品已经覆盖三大领域:生命信息与支持、体外诊断以及医学影像,拥有国内同行业中最全的产品线,以安全、高效、易用的“一站式”产品和数智化解决方案满足临床需求。

在生命信息与支持领域,公司产品包括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麻醉机、手术床、手术灯、吊塔吊桥、输注泵、心电图机,以及手术室/重症监护室(OR/ICU)整体解决方案等一系列用于生命信息监测与支持的仪器和解决方案的组合,以及包括外科腔镜摄像系统、冷光源、气腹机、光学内窥镜、 超声刀、能量平台、 微创手术器械及手术耗材等产品在内的微创外科系列产品。据公司统计,迈瑞监护仪、除颤仪的国内中标市占率超过50%,且医院保有率较高。公司监护仪产品开始逐渐引领全球技术突破,如已推出能够提前4-6小时诊断和干预脓毒症等多项智能化功能的N系列监护仪。

在体外诊断领域,公司产品包括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血液细胞分析仪、生化分析仪、凝血分析仪、尿液分析仪、微生物诊断系统、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流式细胞仪等及相关试剂,通过人体的样本(如血液、体液、组织等)的检测而获取临床诊断信息。

通过自主研发及融合创新,公司仪器产品不断更新;比如推出的全自动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分析仪基于AI技术显著提升检化验医师形态学检验能力和形态学分析效率;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BC-7500系列解决炎症联检、末梢血检测的标准化、自动化难题,确保异常细胞精确检测;M1000全自动生化免疫流水线以最高550管/时去盖速度满足科室日常检测需求,并将样本图像保存留档以减少医疗纠纷。取得的业绩也不错,如血球BC-7500系列2023H1实现超1000台装机,使得迈瑞在血球领域的龙头地位不断巩固。

当然,从收入上看,体外诊断类产品仍然要比生命信息与支持类产品略少,2023年两者的收入分别为124亿和153亿。

在医学影像领域,公司产品包括超声诊断系统、数字X射线成像系统和PACS。在超声诊断系统领域,为医院、诊所、影像中心等提供覆盖从超高端到低端的全系列超声诊断系统,以及逐步细分应用于放射、妇产、介入、急诊、麻醉、重症、肝纤等不同临床专业的专用解决方案。

在数字X射线成像领域,公司为放射科、ICU、急诊科提供包括移动式、双立柱式和悬吊式在内的多种数字化成像解决方案。面对不同需求,公司还提供差异化产品及解决方案。比如,面对中低端需求,公司推出便携式超声系统,如Z50、Z60及中低端影像系统(如DC-30),更贴近满足经济可靠的基层医疗需求;面对中高端需求,公司推出产品智能化程度高,性能更加稳定的中高端产品(如DC-40、DC-50),可适用于复杂多变的用电环境;面对超高端需求,公司最高端的昆仑Resona 系列产品定位三甲医院等超高端市场,基于ZST+域光平台技术和造影成像技术,可通过提供卓越图像使得医疗结果更加精准可靠。

不过,由于缺失了CT(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和MR(磁共振成像系统)业务,所以即便成为国内超声老大,在医学影像领域收入仍然不及上述两个业务;2023年,医学影像类产品收入为7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不断发展三大业务的基础上,迈瑞医疗也逐渐平台化,成为提升医疗机构整体诊疗能力的服务商,其标志是“三瑞”生态系统的推广。

所谓“三瑞”是指“瑞智联”、“迈瑞智检”和“瑞影云++”。“瑞智联”的作用在于医疗设备的互联互通,通过各项智能硬件连接,实现设备物联和数据互联,临床自动化、智能决策支持、医疗设备管理等智能应用,提升监护和诊疗质量。

“迈瑞智检”实验室立足于迈瑞丰富的医学检验产品体系,实现实验室精益化运营和全流程管理。“瑞影云++”则专注影像互联,支持跨科室、跨院区、跨地域的远程指导、线上会诊、分院教学、多中心研究等工作,并满足检查结果互认、精益化设备管理等迫切需要。

下图为“瑞智联”生态系统。

目前,“瑞智联”生态系统在国内实现装机医院数量累计接近700家,其中2023年新增超过400家,增长迅猛;“迈瑞智检”实验室解决方案在全国实现了超过210家医院的装机,其中80%为三级医院;“瑞影云++”项目已经覆盖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实现累计装机超过10000套,2023年全年新增装机近5500套,装机持续提速。

总的来说,基于海量的医疗设备装机基础,迈瑞已经初步完成了“设备+IT+AI”的智能医疗生态系统的搭建,打通了设备与设备之间的数据孤岛,持续丰富和升级医疗大模型在临床场景中的智能化应用,提高公司在全球高端客户群的渗透率和品牌粘性。

至此,公司的发展历程、三大业务和平台化的生态系统,都已经介绍完毕。由于公司的注册证数量已高达982个,产品数量众多,就不一一细说了。下面我们来汇总一些公司总体情况的数据。

从收入和利润来看,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4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5.0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5.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0.56%。从全球排名来看,2022年,公司营收在全球医疗器械企业中排名第27位,较2021年上升4位,较2020年的第36位上升9位。从融资与分红来看,自公司2018年上市以来,公司未进行过再融资,连续六年实施分红,加上本次计划实施的18.19亿元2023 年年度分红,累计分红总额近248亿元(含回购),4倍于IPO募资额59.34亿元。从这些数据来看,迈瑞的确称得上国内最优秀的医疗器械企业,对投资者来说也收获颇丰。

“自研+并购”是成功的两大法宝

迈瑞成功的秘诀何在?这显然已经是公开的秘密。长期以来,“自研+并购”都是医疗器械行业大多数巨头成长壮大的两大法宝。由于细分赛道众多,医疗器械领域不同赛道之间的技术和渠道协同性有限,因此通过并购的手段进入新赛道是龙头企业十分重要的发展策略,是快速做大做强的必经之路。当然,并购能取得好效果的前提是自研能力也不差。其中,全球医疗器械龙头美敦力就是其中的代表。

据了解,美敦力于1949年成立于美国明尼苏达州,以医疗设备销售和修理起家;其后,公司也转型自研,1957年发明世界首台可穿戴、电池供电心脏起搏器;1977年,实现在纽交所上市;此后,公司开始并购,逐步由完善既有业务版图向切入高成长性赛道转变。目前,公司已构建起四大业务领域:心血管、医疗外科、神经科学和糖尿病,产品及服务遍布全球150多个国家/地区。2023年,美敦力实现营收312.27亿美元,其中心血管、神经科学、医学外科和糖尿病业务收入分别为115.73亿美元、89.59亿美元、84.33亿美元和22.62亿美元,占比分别为37.06%、28.69%、27%和占比7.24%。

开展并购的前提是自身实力够强,能实现研发自主。这一点,从美敦力的研发投入和专利数量可见一斑。美敦力始终保持较高研发投入,2023年研发费用约27亿美元,拥有专利4.6万余项;自2005年以来,美敦力研发费用率平均保持在8%至9%水平。因而,1990年以前,美敦力均是以自主产品研发为重点,持续深耕心血管主业,在起搏器、心脏瓣膜、神经调节等领域建立起早期优势;1990年以后,美敦力通过并购顺利切入多个成长赛道,并充分整合协同,发展成为迅速发展为该领域头部厂商。

全球医疗器械龙头都如此,迈瑞医疗自然也不例外。迈瑞医疗的基本情况,在上述章节已简单表述,在这里不做过多重复。下面我们重点看看迈瑞的研发投入产出和具体产品对比。

从研发投入和产出看,迈瑞医疗目前已建立起基于全球资源配置的研发创新平台,设有十二大研发中心,共有4425名研发工程师,分布在深圳、武汉、南京、北京、西安、成都、 杭州、美国硅谷、美国新泽西、美国明尼苏达、芬兰海肽和德国德赛,还在武汉拟建成公司第二大研发中心。公司构建了医疗产品创新体系(即MPI),该体系以客户导向为核心,通过需求管理、产品规划、组合管理等行为,从而保证开发正确的市场需要的产品。仅在2023年,公司研发投入高达37.8亿元,同比增长18.43%,占同期营业收入的比重达10.82%。截至2023年,共计申请专利10090件,其中发明专利7222件;共计授权专利4767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226件。

从具体的产品来看,我们用迈瑞最早开展做的,也是做得最强的监护仪业务里的高端产品BeneVisionN22/N19来做对比。从上述图表的数据来看,迈瑞医疗的BeneVisionN22/N19与飞利浦的 IntelliVue MX850/750在性能参数上基本持平,且均具有可插拔模块,可融入智能场景网等特点,但BeneVision N22/N19 的“瑞智简”人机交互设计、兼顾波形显示时间与参数数量的可旋转屏幕颇具亮点。总的来说,经过多年的创新研发,公司的监护仪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由此可见,迈瑞的研发投入和产出并不差,是具体自主研发实力的,这些均为成功的并购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借助监护仪,迈瑞医疗的渠道、服务与品牌深入急救/急诊室、手术室、ICU、普通病房、专科等多个院内核心场景;而围绕这些场景,公司进一步横向拓展了麻醉机、除颤仪、灯床塔、呼吸机、输注泵等产品线,并针对各自特点与临床需要不断进行纵向升级。在此基础之上,跨产线乃至跨领域的融合创新应运而生。

在并购环节,我们在这一章节不展开太多。因为并购不仅仅是完善和拓展产品线,更是完善销售渠道,实现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我们重点关注一下迈瑞最近最有意义的一次并购——收购惠泰医疗。

毫无疑问,并购是医疗器械企业发展的第二大法宝,迈瑞进行并购的案例有十多次,而近期最受关注的莫过于收购惠泰医疗。

2024年1月,迈瑞公告通过收购惠泰医疗控股股东和其他股东合计持有约1412万股股份,占惠泰总股本的21.12%,转让金额约66.5亿元。交易完成后,迈瑞医疗将合计持有24.61%的惠泰医疗股权,控股股东将变更为迈瑞医疗子公司深迈控。基于收购后的股权结构、董事会和监事会结构方面的安排,迈瑞医疗能够对惠泰医疗实施控制,并实现并表。

收购惠泰医疗之所以如此值得重视,主要是意味着迈瑞医疗将以此进入心血管领域相关赛道。据了解,2023年全球头部医疗器械厂商中爱、波士顿科学、雅培、美敦力及强生的心血管器械收入占比分别为85%、62%、38%、37%和21%,且心血管业务收入增速均高于公司整体业务收入增速。从全球市场规模来看,心血管相关领域规模在全球医疗器械市场中排名第二,仅次于体外诊断,并保持高速增长。2022年惠泰医疗电生理业务约占国内4%的市场份额,并在心血管行业占约2%,未来在迈瑞研发与渠道等多重赋能下,其核心业务有望在国内外市场均有望实现加速成长。这便是这笔收购的价值所在,补全了迈瑞很重要的一块业务。

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

全球化是每个医疗器械巨头的必由之路。由于最大的医疗器械市场仍然集中在欧美,特别是美国市场,所以要成长为世界级的巨头,全球化是每个医疗器械企业的必修课。接下来,我们重点看看美国市场在医疗器械行业的重要性,以及迈瑞怎么通过收购不断完善全球化的。

据了解,目前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医疗器械市场和先进医疗技术的主导国,占全球医疗器械市场40%以上;而西欧是医疗器械的第二大市场,占全球医疗器械产业近25%。

2022年,美国市场规模超1400亿美元。更重要的是,美国市场还具有创新驱动、政策支持及集中度高的特点。具体来说,美国头部医疗器械厂商创新能力极强,拥有众多顶尖研发机构,代表公司包括美敦力、强生、雅培、丹纳赫、GE、波士顿科学等;在政策方面,美国医疗器械行业具有严格的监管体系和高效的审批流程,同时政策提供丰富融资渠道并形成鼓励创新机制;此外,前十大公司在美国占据约39%市场份额。

美国医疗器械行业增长驱动力主要源自终端高质量需求的日益提升、前沿技术创新的快速转化、医疗政策导向的影响,以及支付端改革的推进。这就是美国市场特点,无论是争夺市场,还是增强研发实力,美国都成了所有医疗器械企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事实上,迈瑞进入美国市场的时候,也遇到不少困难,公司的美国业务是借助并购取得实质性发展的。这主要是因为美国的医院市场格局是品牌直营系统为主,迈瑞在美国主流市场找不到代理商,一时难以构建针对主流医院市场销售网络,只能通过代理商在院外小诊所进行销售。

2008年,迈瑞收购美国Datascope监护业务之后,通过吸收Datascope的技术,升级监护仪产品线,获得了一支销售和售后服务团队,三年后逐步将品牌替换成迈瑞,迅速将全球监护市场份额拉升到10%,这是迈瑞全球品牌塑造里程碑性的关键一步。换句话来说,如果没有Datascope的并购,迈瑞很难以自主品牌进入美国市场。此外,公司还在2013年收购Zonare获取先进超声技术,在收购整合后应用功能上升了30%,故障率下降30%,成本下降50%,被经济学杂志评选为全球并购整合优秀案例。

此外,为了实现全球化,公司还在不同的国家实行不同的制度。比如,在英国坚持从总经理到员工的完全本地化的原则;产品上基于专业化而非多元化的原则,将产品领先的业务首先注入到发达国家,到达新的规模以后再引进新的产品,在英国只做监护仪,市场份额达到20%,排名第二。

在印度借鉴中国的业务发展经验,细分市场不断多元化,实现客户群突破。在德国,通过并购德赛为公司在海外体外诊断领域的高端客户突破塑造下一个里程碑。在芬兰,海肽的并购实现了迈瑞在化学发光原材料领域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

目前,公司在北美、欧洲、亚洲、非洲、拉美等地区的约40个国家设有超50家子公司,产品已远销全球190多个国家及地区,境外市场贡献了公司近半收入。公司已建立起基于全球资源配置的研发创新平台,形成了庞大的全球化研发、营销及服务网络,产品在全球顶尖医院广泛应用,进入超三分之二的美国医院,Top20美国医院全部在使用迈瑞产品,可谓成绩斐然。这些年,迈瑞医疗海外收入虽然占比在下滑,这主要是由于国内增长更快,而海外收入实际上一直在持续快速增长。

总的来看,迈瑞在全球市场的潜力是巨大的,要成为世界巨头,中美欧市场缺一不可。

据公司年报统计,迈瑞已布局的业务对应国际的可及市场空间超过4500亿元,而公司在2023年的国际收入约为135亿元,对应的市场占有率仅为低个位数。

从具体的产品来看,迈瑞的监护仪、麻醉机、呼吸机、除颤仪、血球、超声在全球的份额已实现市场前三的地位,但市场份额的绝对值仍然较低。比如,迈瑞的监护、血球在中国市占率预计过半,超声在中国市占率约30%,但全球市占率预计均在10%至20%的水平,提升空间非常大。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公司在海外市场因疫情实现了700家空白高端客户的突破,超过了历年高端客户突破数之和,这种突破对公司的影响是深远且永久的,海外市场的品牌推广因此提前了至少五年时间。

当然,公司的全球化进程也并非毫无风险,其中最大的风险是政治风险。据公司在年报中的表述,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自2018年7月起,公司对美国出口的监护仪、彩超、麻醉机、体外诊断产品以及相关配件等产品被加征25%的关税,如果公司无法将相关成本转移至下游客户,将对公司净利润造成一定不利影响。此外,中美贸易摩擦在政治不确定性、法律监管等方面给中国企业的赴美并购带来了诸多风险,或将对公司未来在海外技术引进、人才引进、跨境并购等方面带来不确定性风险。

机遇与挑战并存,这便是迈瑞全球化现状。特别是若特朗普再次成当选美国总统,会不会增加新的变数,一切还有待时间的印证。不过,即便遇到再大的变数,随着迈瑞在国内市场不断提高的国产替代,亦能维持较长时间的业绩增长,这点也毫无疑问。这或许也是迈瑞冲击全球前二十的底气所在。

相关问答

去摩尔曼斯克看极光需要做哪些准备?

在摩尔曼斯克几月份能欣赏到极光?一般从10月到次年4月之间,可以看到极光,但是最佳旅行时间为12月至次年1月。(摄于摩尔曼斯克城市的上空)通用语言:俄语...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