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设备

威海赛博仪器仪表有限公司 “海豚1”出征!看AI时代的“驭海之术”

小编 2024-10-06 射频设备 23 0

“海豚1”出征!看AI时代的“驭海之术”

【深瞳工作室出品】

采 写:本报记者 张佳星 李丽云

通 讯 员 霍 萍

策 划:赵英淑 林莉君 滕继濮

浮球!平静的航行被一阵预警声打断。“海豚1”的首航航线上出现了成片的浮球,浮球下方是一望无际的海产养殖场。

这让中国首艘数字孪生智能试验船“海豚1”首航领队、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张智心里咯噔一下:“海图上并没有标注出这里有养殖场,怎么办?临时绕路已经来不及,只能穿越这片‘暗礁’林立的迷乱之地。”

“绕开这些定位规律不明、确切坐标未知的浮球,它能做到吗?”

这一问题在张智脑中一闪而过时,然而,“海豚1”上装载的激光雷达、固态雷达、全景红外视觉系统以及它百兆每秒的数据处理速度又让张智觉着自己想多了。

凭借超高配置和决策能力,“海豚1”仅用了很短时间就解决了首航中遇到的难题,巧渡“险滩”。

在10月12日召开的世界航海装备大会上,哈尔滨工程大学展厅中展出的“海豚1”受到广泛关注,当参观者了解到该船在信息融合、态势感知、数字孪生等三个方面达到的智能化水平时,忍不住啧啧称赞。

由“海豚1”出征领航,中国智能船舶高质量发展之路迈出了扎实一步。

让船舶拥有“料事如神”的超能力

自2006年国际海事组织提出e-Navigation(电子航海)概念以来,欧美日韩等多个国家都开启了大型计划以提升船舶智能化水平。

“随着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的深化应用,船舶智能化已经远远超过了最初的‘信息化’定义范畴。”黑龙江省“头雁团队”、哈尔滨工程大学数字与智能技术创新团队负责人夏桂华教授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团队研发的数字孪生智能科研试验船以“海豚”为名,是因为海豚是智能的象征。

“海豚1”不仅具备在2海里内精确探测水面上0.5米高微小目标的过人之处,更独特的是态势智能感知、超前预判等AI技术赋予了它“智慧”。

“在陆地上,智能网联汽车正在改变交通的安全性、能源的利用效率,正朝着智能驾驶,甚至无人驾驶迈进。在海洋里,智能船舶的变革也在迎头赶上。”夏桂华说。

“海豚1”开启了未来智慧船舶打造“智能眼、智能耳、智慧脑”的先河,将在进一步完善后赋能中国船舶制造,为未来智慧船舶的主要系统和关键设备全自主技术能力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要实现这样的跨越必须为‘海豚1’装上真正的‘超级大脑’。”哈尔滨工程大学数字与智能技术创新团队技术负责人朱齐丹教授说。该团队积累了丰富的智能船舶设计制造建模、计算等研究成果,能通过实尺度船舶动力学建模、航行水动力性能仿真、动力系统仿真、风浪流场仿真等,为智能船舶提供高精准信息。“相当于可以在接近实船的环境中进行预先演练,赋予‘海豚1’预想、思考、研判的能力。”朱齐丹告诉记者。

为了做出这样的模型,团队收集了几万张、涵盖多种场景的实船图片,一张张地精确标注、整理分析,最终形成一个数据集,用于人工智能的机器学习;在核心模块的支持下,“海豚1”能够以每秒数百兆的速度实时采集、处理外来的多源信息数据……

这些都让“海豚1”能够实时自主绕开障碍、规划最优航线,仿佛一个可以应对未知世界的“神算子”。

“海豚1”有个“数字分身”

从外观看,“海豚1”娇小而普通。它仅有25米长,排水量也只有100吨。但它与其他船最大的区别是,在虚拟世界中有一个能为它预言的“数字孪生体”。

要知道,虚拟世界最大的优势是试错成本低。试想如果有一个虚拟人提前演绎了你生活中的缺憾,你在真实生活里还会让缺憾发生吗?

研发团队就为“海豚1”量身打造了这样一条虚拟船。它们不仅可以同步航行,还可以预演航行。

“实体船停止了,虚拟船可以继续航行。”张智说,这样就可以为实船预判它接下来航行的策略,预判可能的危险,并试验遇到这些危险状况时该怎样操纵,保证实船运行安全。

“我们希望将‘海豚1’的智慧‘复制’给万千船舶。但又不能一个一个地教,船舶数字孪生集成软件平台及其应用系统的作用就是要像老师一样‘传道授业’。”夏桂华告诉记者,虚实交互的平台为智能船舶测试提供一个比现实环境更多变、更丰富的“演练场”。

未来,“海豚1”所依托的高效测试、验证、运行、调度、管控平台,或可应用于自主智能船舶前期研发、中期测试、后期运营等,加快我国自主智能船舶在可达海域的应用和部署步伐。

大海中的环境瞬息万变,与船舶航行相关的因素何止万千。如何才能构建一个涵盖虚拟船、虚拟海洋、虚拟天气环境等映射现实世界,且具有精准模拟功能的推演平台呢?

夏桂华给出虚实交互的关键秘诀:“在数字孪生系统中,虚与实是动态辩证的关系,简单概括就是‘从实到虚’‘从虚到实’,最后实现‘以虚控实’。”

遵循这一原则,团队依据真实物理空间的船舶和其航行的海洋环境,构造出数字孪生船舶以及数字“赛博”海洋环境,并通过信息和人工智能技术,让虚实之间实时交互联通。

在“海豚1”的船舱里、在黄岛和哈尔滨的船舶远程数字支持控制中心,都可以看到实时“海豚1”实时同步的“虚拟船”。它不仅对本体的机械结构、主机系统、感知系统、装备部件以及管线电路系统等进行了数字再现,还与“海豚1”的感知系统、操控系统完全打通。

“虚拟船中的数字建模,可以对实体船进行远程支持控制,实现智能船舶的自主航行、自动靠离泊和自动避碰等作业环节。”张智说,“海豚1”的落地解决了基于数字孪生技术实现船舶远程数字支持自主航行的关键问题,为未来基于远程支持的智能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自主航行和作业提供基础技术支撑。

两次原始创新扎牢技术根基

“这并非一个全新的领域。”团队系统首席蔡成涛教授说,工业数字化是新型工业化的一部分。世界各国在多年前就纷纷开启了数字孪生智能船舶的研制。例如,韩国2012年开始建造智能船舶,以促进船舶的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以及绿色节能发展。

中国的选择是:谋定而后动。

2015年,哈尔滨工程大学与中船集团702所共同牵头,与多家船海学科技术优势科研院所和高校协同攻关,研发全球第一座数值水池虚拟试验系统V1.0,通过了中国船级社和法国BV船级社的国内、国际双认证。

这是世界上首次实现的亿级网格量的大规模高效并行计算,它能够为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试航和运行提供极为精细的水动力性能模拟。

“当时的潮流是数据驱动,就像会下围棋的阿尔法狗,在一定的算法支持下,通过海量数据集训练产生固定任务中的‘智能’。”张智说,但夏桂华没有带领团队走这条路。

“数据很重要,但模型才是性能的魂。两者相互磨合,才能在一定算力的基础上实现高精度运算。”夏桂华说,要在船舶工业中落地应用的数字化系统必须满足两个条件:首先需要建立尽可能精准的模型,其次要通过数据驱动模型迭代升级。

毋庸讳言,信息技术领域有一条不变的铁律:惟有掌握代码,才能决定迭代的节奏。

正因如此,当2019年智能船舶与数字孪生技术的研究开始实施时,夏桂华再次选择了源头创新。

“我和夏老师曾经是有过争论的。我觉得开源平台上的架构、模型是很多人工智能爱好者打磨出来的,已经足够丰富和扎实了。夏老师却坚持源头创新。”张智说,回过头看,做这样的决定是有远见的,作为工业数字化的基座,底层代码服务于长远发展、服务于国家战略,必须牢固。

源头创新的决定不仅扎牢了数字孪生技术这棵大树的根基,也让技术的应用“枝繁叶茂”。

“在船舶数字孪生技术方面,我们已经是船舶行业公认的‘领头羊’。”张智说,如果当时抱着交差的思想做事情,团队得不到历练,而现在数字孪生系统里的代码是团队一个一个敲出来的,团队对其底层、内核的机理规律理解非常透彻。

未来远程“代驾”将乘风破浪

一阵大风袭来,大浪随之兴起,一浪高过一浪。海平面上的环境刚刚还是晴空万里、宁静祥和,马上变成波涛激荡、暗流汹涌,船体跟着剧烈摇摆起来。

“在威海到乳山的航段风比较大,‘海豚1’剧烈横摇,船上的研究人员几乎都晕船了,躺着不敢动。”张智回忆起首航的经历:尽管感到难受,但一点也不必担心。因为,有“海豚1”的数字分身替船员辅助“代驾”。

目前“海豚1”是“四胞胎”,与它性能最相像的是船舱里的那个数字孪生系统,能直接获取“海豚1”的所有感知数据,成为船员开船的“最强辅助”。

而在距离海上千里之遥的哈尔滨工程大学61号楼、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创新发展基地的智能船舶远程数字支持中心,由于受卫星数据传输和网络带宽数据传输容量所限,尚只能传输少量数据,目前只能做到海况条件好的近岸远程“代驾”,但在不久的将来,远程“代驾”能驶出港湾真正做到“乘风破浪”。对此,团队成员信心满满。

“未来,我们在智能船舶态势智能感知系统的辅助下,即使不在现场也能准确把握周围环境态势,轻松驾船。”“海豚1”团队成员刘志林教授说。团队开发了综合信息融合软件系统,能把全景视觉、激光雷达、固态雷达等硬件获得的信息,与电子海图、北斗导航、实时卫星遥感等获得的信息融合到一起,进行分析、测算,同步构建数字海洋环境,实现船舶航行态势智能感知,指导船舶航行的远程操控。

“海豚1”上的激光雷达带有“嫦娥”月球探测器的基因。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发的激光雷达已成功应用在嫦娥3号、4号、5号月球探测器上。此次,他们为“海豚1”特制了一款激光雷达。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主任黄庚华解释道:“比起探测距离100米左右的航天激光雷达,船舶的激光雷达探测要求为4公里,这相当于要将探测指标提高40倍。”

而在“海豚1”首航当天遇到的养殖场“迷阵”,是靠另一种叫做“固态雷达”的设备定位标记、顺利闯关的。北京海兰信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海豚1”研制固态雷达。该公司总师李常伟介绍,固态雷达对于杂波特性的抑制能力很高,能够将养殖区一串一串的浮球清晰标记出来。

“海豚1”的视觉系统也分为红外和可见光两套。两套360度全景视觉系统均由12路拼接高分辨率摄像头组成,可以通过嵌入式系统将采集到的船舶航行视觉信息快速存储,并快速计算合成一幅浑然一体的360度全景图,回传给远程测控中心和船载航行感知系统。

高精度的传感设备、实时的信息传输、先进的算法模型,将共同为未来的船舶描绘出颠覆性变革,远程“代驾”或许只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应用。

从郑和七下西洋到哥伦布环球旅行,人类征服大海的步伐从未止步。“驭海之术”走入AI时代,人类有望在降低出海风险、减少能源消耗的同时获得最大的运营效率。不止如此,在自学习、自适应、自进化等算法的加持下,船舶自身各系统还能像智能手机一样不断迭代和优化,随时复现船舶系统任意时刻的状态,推演或仿真未来时刻的“假设”场景,产生预判的应对策略。

开拓船舶智能制造蓝海

世界贸易运输,90%靠海运。

船舶的设计制造创新性强、科技含量高,是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引擎。

7月,我国自主研发设计建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纯电池动力集装箱船N997轮首航。

9月,采用集成操作系统、覆盖5G信号的我国首艘大型邮轮完成试航。

当前,绿色、智能已成为船舶设计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旋律。

“船舶不同于汽车等陆地运输工具,其生产制造具有多品种、小批量、结构系统复杂的特点,因而标准化、模块化程度不高。数字化的系统可以弥补这一劣势。”蔡成涛说,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可以形成一些通用的软件模块,如感知、决策、控制、环境等,大大促进智能船舶的模块化“柔性定制”组装,加速推动船舶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

AI时代的船舶设计制造行业如何实现转型升级?新型船舶如何高效地完成安全性、稳定性等各类性能验证?

“‘海豚1’就是要为中国船舶智能技术的发展建起一座流动的海上实验室,以加速我国船舶智能技术的迭代进程。”夏桂华说,“海豚1”上可以搭载各种智能系统,通过数据积累、模型分析,为未来智能船舶的设计提供高效优化的方案。

“‘海豚1’船舱各处都配备了接通实验设备的接口,设有制作实验工具的必要器具。”刘志林介绍,这艘船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所有内部系统都留有接口,以满足船舶与海洋技术装备的实验需求。

在这个“流动实验室”的支撑下,团队顺利完成了智能船舶自主航行、远程遥控、多尺度多模态智能船舶感知等一系列智能船舶关键技术的示范验证,未来还将为船舶工业软件的自主研发提供实船试验验证条件。

哈尔滨工程大学正在联合行业优势单位,共同成立智能航行设备的行业联盟。未来联盟内的成员单位都可以利用“海豚1”进行实验,积极推动智能船舶产业发展。

“数字化是智能化的基础,工业软件是实现数字化的手段,船舶数字与智能控制是未来船舶发展的主要方向。”夏桂华表示,包括绿色化、智能化等多个关键核心技术的船舶设计升级,不仅可以开拓我国船舶制造业发展的新蓝海,还能在国际船舶制造市场上展现绿色智能高端船型“中国创造”的风采。

来源: 科技日报

不同的配方相似的爆炒 进击的网红城市们得到了什么

来源:北京青年报

网红主播直播现场

网红主播直播现场

菏泽国花博览园 发布直播倡议

游客打卡菏泽南站

嘉宾简介

元淦恭(90后):数字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微信公众号“元淦恭说”主理人

金方廷(85后):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上海文化(文化研究版)》编辑

高宇(85后):学者、艺术家。南开大学文学院助理研究员。2021年参与发起和主持“匿光计划”,主要关注城市剩余空间中的艺术实验

薛泽林(85后):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团队“数字化转型与超大城市治理创新”首席专家

郭有才的火爆带给当地一场网红真实的狂欢,菏泽也和其他网红城市一样迅速“出圈”。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开始主动拥抱流量,迫切希望在流量大潮中突围,一战翻身。网红城市,既是网络时代人们对城市的全新理解,也是我们生活的现实。

在流量经济下,城市的一切似乎都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再造”。

为此,“青春派”组织了一场讨论,希望探寻网红城市和流量变现之间的密码。

城市流量战

“话题”“热搜”被视为隐性财富

北青报:近一两年国内出现了很多“网红城市”,新晋登场的是菏泽。菏泽南站爆火后,很多地方想复制“菏泽模式”,把郭有才接到当地唱歌。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城市急切地拥抱流量?

元淦恭:淄博烧烤、 “尔滨,谁都不哈就哈你”、 天水麻辣烫……都曾是流量热点,菏泽很像是这类网红城市的另一翻版——通过中心化短视频平台爆火尽享流量狂欢。

只不过,麻辣烫和烧烤都是可以线下消费体验的,但在菏泽,全国的网红都跑到菏泽南站蹭热度,其他网民的体验部分却不多,它更像是一个纯粹的网络赛博狂欢。

哈尔滨年初爆火后,各地的文旅局都搞了不少花式营销,正是觉得网红模式可以复制。这背后有两个原因:一是城市想当网红;二是大家认为当网红有可能实现。

文旅消费作为重要的潜在增量被盯上,很多地方政府都想分一杯流量的羹。越是中小城市,文旅经济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可能越高,也更有意愿通过打文旅这张牌,扩大城市影响力、拉动经济增长。而像北京、上海,或是杭州、成都等城市,就不可能单靠旅游来支撑经济。

薛泽林:2019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次超过60%,意味着我国也进入后城镇化阶段,城镇化速度逐步放缓。加上出生率的下降,不少城市的发展面临巨大挑战,不得不寻找新的GDP增长点。

城市要考虑未来的发展,先要找到人才,完成科技创新,但要吸引人才就必须有特别之处。政策和人才软环境是一方面,但城市打出“知名度”是第一步。

对很多城市来说,经济上排名不靠前,没什么特色,也不能在社交网络上“活跃”起来,那么这个城市就没法吸引年轻人。几年前,鹤岗低房价成为网络话题,那时很多年轻网友第一次知道鹤岗。对于非头部城市来说,如果不搏一把,可能连翻身的机会都没有。正如元老师所说,搏一把的城市大多是中小城市,它们“存在但又没有足够的存在感”,这是它们面临的一个困境。

金方廷:“淄博烧烤”火了之后,以媒介事件带火城市的案例非常多。天水麻辣烫、天津跳水、石家庄音乐节等等,都是以“城市+文化标签”的形式出现。但菏泽的不同之处在于,菏泽南站作为一个城市地点,仿佛突然有了魔力,成了一个流量在线下的聚集地,也塑造了“网红+城市地点”的新型媒介话题标签。

这是我们今天互联网流量经济创造的最新版本的流量神话。新型传播媒介确实有能力把城市在短期内塑造成一个让大众周知的文旅对象。所以不少城市希望在打造城市形象上实现“弯道超车”,想打造城市新标签,吸引流量,制造爆点。

高宇: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几乎每个历史阶段最显著的经济增长都与城市息息相关。如果我们把整个时代的面貌定义为媒介时代或网红时代,那么城市势必要拥抱、接纳,甚至迫使自己进入其中。

有趣的是,如果把大众流行文化看做网红流量文化的前身,我们会意识到:网红流量文化也是基于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积聚化和中心化。这很大程度上说明,在流量时代,人们对城市的评价逻辑已经变了。一个话题、一个热搜,也被视为一个城市的显性名片和隐性财富,大家可以不去考虑最终能变现多少,只要一个城市能一直被人谈论着就好。

流量稀缺

城市“网感”很重要

北青报:在当下流量稀缺的时代,想当网红的人多,能成功的却很少。想做网红城市,要有哪些要素?

元淦恭:这些年,社交媒体捧出网红城市,可分3个阶段。1.0阶段,2018年前后,成都、重庆、长沙这种比较大的城市成了抖音上的网红,大家拍洪崖洞,拍重庆轻轨,这些城市在经济上有硬实力,在旅游上也有硬资源;2.0时代的网红城市,有乐山、延吉、潮汕、泉州,是用独特的人文风情、美食等旅游体验来“种草”游客;到了3.0时代,淄博烧烤、天水麻辣烫爆火更多是事件营销的产物。淄博烧烤、天水麻辣烫,还有菏泽南站郭有才的内容输出,未必就是当地文旅的主要符号。

很多地方看到单单靠“事件营销”也能当网红,不需要独一份的城市文旅资源作为基础,于是也想搏一把。

金方廷:今天看到的网红城市案例多是二三线城市,也是过去强调GDP的房地产经济时代里相对被“忽视”的城市。

高宇:从城市文化角度,“城市网感”也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所谓一个城市有没有网感,就是城市在网络和社交媒体碎片中呈现的风貌,能否切中互联网情绪。比如,天津大爷玩跳水几十年无人问,但当把他们和“生存一分钟,快乐60秒”的“杨光式心态”捆绑一起后,就有了城市网感。

在内卷情绪强烈的互联网语境下,天津人的松弛、川渝地区的舒适,鲜明地站在了当代年轻人日常生活中困难和困惑的反面,它完全能够把你抽离出你最厌烦的情境,让人短暂休息一会儿。

北青报:靠事件营销来捧红城市,是不是概率问题?那些营销起来的“爆点”,和城市本身有没有关系?

元淦恭:从营销的层面,现在很多事件营销只是以登上“热搜火车”为目的。至于“爆点”是不是一个城市要打的主品牌,运作的人也未必曾考虑清楚。烧烤和麻辣烫,谁也不敢说淄博或甘肃就是全国第一;菏泽南站的网红土high也未必是当地最独特的东西。

金方廷:当一座城市从自身特色上很难挖掘出新热点时,可能就会去求助于网红经济。然而,靠流量让城市的新标签获得强势传播,这种流量又能维持多久?如果有一天,媒介逻辑“压倒”了城市自身发展的逻辑,那是我们想看到的吗?

高宇:它们之间其实还是有关系的,跳水大爷爆火的点和相声时代马三立“嘛钱不钱的,乐呵乐呵得了”以及电视文化《杨光的快乐生活》在内在气质上其实有一定的联系……但你说的偶然性我也是同意的。

泼天的富贵

早已暗中标好价格

北青报:无论是主动营销,还是被流量选中,当一个城市接入巨大流量,后面怎么处理这“泼天的富贵”是不是非常考验地方治理水平,政府的角色该怎么变化?

薛泽林:城市管理里,有一个概念叫“冗余度”,是指考虑安全角度而设计的一个多余量。像北京、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它的基础设施、服务配套基本上可容纳千万级的人口流动,但对小城市来说,城市冗余比较小,这时就要看管理者怎么科学调度了。

这主要考验政府的短期统筹动员能力,除了硬件设施的统筹外,还有社会动员,要号召市民一起参与进来。

金方廷:当流量突然来了,整个城市是否能全员出动接住“泼天富贵”,本身也反映了各个地区不尽相同的政治文化。像淄博之所以成为相对正面的例子,不仅因为当地政府做了相当多的努力,当地民众对这件事情的支持和认可,也是其他城市未必能做到的。

薛泽林:这个问题很复杂,不能简单考虑。就举一个例子,如果号召网红城市的市民用私家车顺道接游客,看上去是个小事,但收费标准如何制定?出了纠纷如何处理?万一再出个交通事故……这中间牵涉交管、公安、仲裁等多个部门及各部门协同的问题。所以网红城市更需要练好“内功”。一个三万人的城市,可能公交车晚点,偶尔堵车没关系,但在流量时代,一旦成为网红,这座城市就是被拿到放大镜下面的,做不好反而容易被吐槽。

北青报:成为流量城市后,菏泽南站居民投诉没办法回家,重庆观音桥寸步难行,游客和本地人的生活之间产生了矛盾,这些矛盾要怎么解决?

高宇:我在天津经常citywalk,瞎遛弯。以前常去的清静地,近半年间涌入好多游客,西北角早点就很典型,成为网红打卡地之后,本地大爷大妈都吃不上热乎早饭了。

这不是城市管理者在流量时代才面临的问题,从现代城市的诞生到今天网红城市的崛起,城市管理者总体都要面临这样的挑战:既要想办法去发展经济、创造增长点,又要想办法去实现理性的科学的管理,尽可能确保日常生活的固有秩序。

作为一个城市的居住者,我觉得城市管理者或许可以先跟平台方、或者参与策划网红城市运作的操盘者,模拟预演几个来回,让管理者更清楚知道成为网红城市后会发生什么。当然,我相信这绝非如此简单,只有城市管理者才能掌握全面的因素予以研判。

薛泽林:首先我们要认真分析一下所谓的矛盾是否是真的,矛盾的程度如何,是影响了原住民的生活,还是颠覆了原住民的生活?

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就是“分开+融合”。外来的人大多被引向专门的去处,设施可以适当分开,增加一些投入供两者共用。

还有,如果计划开发网红文旅,一定提前有所考量。我去威海时就发现,他们在开发网红景点的时候打造了“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把沿海公路1000公里开发了出来供游客欣赏,游客不必只集中于一个热点,大家的选择很多,这就是城市布局。

拒绝虚假繁荣

文旅能拉动GDP吗

北青报:当一座城市接入巨大流量后,网红经济、流量经济能否真正带动地方财政?

高宇:曾有网友调侃天津近年来的爆火,大概意思是说别看接待客流量名列前茅,但真正的“旅游收入”按人头摊,可能人均也就多买套煎饼果子。

当然,这是夸张,但反映的是“叫好不叫座”的表面繁荣问题。对一个城市来说,如果一个城市的名字在热搜界面不断出现,大家至少可以判断这个城市没“掉队”。

如果真要去看统计数据的话,可能就能发现里边的问题——很多城市接待的游客量差距并不大,但是游客消费额可以说天差地别。对网红城市来说,文旅只是一个引子。或许真正收获红利的不是城市,而是平台。

元淦恭:网红经济首先是带动消费,然后才能谈消费带动财政。关键要看网红流量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如果流量只是昙花一现,很难产生很强的经济效应。

文旅产业发展,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价值——促进就业。文旅产业会实实在在带动中小微企业及就业:卖纪念品,做工艺品,开餐饮店……特别是对于一个资源枯竭型的城市来说,确实能带来很多就业机会。

至于文旅能不能拉动当地GDP,还要看城市规模:对越小的城市越有用。因为文旅的盘子小,撑不起多大的量。比如搞文旅对不那么适合搞工业的城市是挺有用的,毕竟这个门槛可能比搞锂电池产业要低一些。

北青报:和过去房地产模式、地方债新基建模式、地方城市风投相比,今天带动城市发展的流量有何不一样?

元淦恭:我是比较反对那种“搞经济就一定要搞工业搞制造业”的观点,还要具体看有没有相应优势。中西部内陆的低线城市就没法和东南沿海城市拼制造业。

薛泽林:一个城市的风投模式,不一定适合所有。我个人不太赞成把一种成功模式捧得很高。一个地方的城市风投模式成功了,当然值得祝贺,但问题在于,如果几十亿的投资失败了,怎么办?

高宇:流量经济能带动增长的能力和之前的房地产、工业制造业并不在一个量级。在如今的大背景下,以流量为替代性资本,算是“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一个城市能在舆论中维持一个可见度,不确定是否有效,但也很必要吧。

网红城市

只有“被改造”没有最完美

北青报:当城市遵循流量平台的算法逻辑,用事件营销的方式塑造“网红”身份后,城市面貌和文化会发生变化吗?

元淦恭:早年曾有过很多成功的城市营销:成都——“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主打安逸、舒服;广州——“广州过年,花城看花”。它们的城市slogan和想要传达给游客的核心心智是统一的。

短视频时代,有些东西可能产生物理刺激、情感刺激,但未必能形成外界的心智认知。

所以,当一个城市对自己没有准确的认知和定位时,只能去抄袭、模仿。你今天有郭有才唱《诺言》,明天就会有李有才唱《征服》,最后恐怕谁都很难将流量变留量。

金方廷:当一座城市开始拥抱流量经济,那么互联网流量所自带的商业逻辑,连同某些消费主义的逻辑,都会以极高速的方式让城市卷入到流量生产的逻辑之中。流量经济在这个意义上正在改变许多城市自身的面貌和定位。

淄博烧烤火的时候,八大局便民市场也突然火了,很快就有了资本“入局”。

从前完全服务街坊和原住民的便民市场有巨大流量涌入后,被资本发现了价值,于是里面的店铺纷纷被高价“盘”下,原来服务街坊的商家全部消失。一个又一个店铺遭遇这种情况,慢慢地乃至城市也跟着发生了变化。

高宇:互联网媒介正在改造人们的旅游形式。流量时代,人们对“一个地方值得去”的标准,同样发生了变化。如今,那些最富文旅价值的地方,也可能是轻飘飘、稍纵即逝的人造景观;是让人接受起来没负担,阅后即焚、肾上腺素式的城市文化。

北青报:在流量战时代如何保护城市的个性?

高宇:如果所有城市都尝试以网红流量带动网红文旅,那么城市的个性肯定会消失。十多年前,文旅产品刚火起来时,大家诟病的是,不论在香格里拉、平遥古城还是鼓浪屿,在不同的核心商业街,你会买到同款纪念品。今天,当城市景观被注入同一款网红机制,就像是给葫芦套上模子,给苹果贴上福字——一定会长成预设的模样。

我们总在预设一个完美城市——它一定有完美的措施,既能接纳“泼天的富贵”,又能满足游客和本地人的需求;既要在财政收入上保持增长,还要在流量时代做个能保持个性的“网红”……但我想提醒的是,完美城市并不存在。

城市始终在矛盾和问题中自我发展、自我塑形、自我实现。城市的发展,是各种力量从中斡旋的结果,根本不存在一个现成的完美的解决方案。

相关问答

济南学历提升机构哪家好?麻烦在座的盆友 十万火急!在山东...

[回答]山大在济南六个校区,千佛山校区和趵突泉校区在千佛山、泉城广场附近,洪家楼校区在洪家楼附近,中心校区在赛博科技市场附近,软件园校区在高新区齐鲁...

各位老司机 帮个忙呗!!重庆打印机租赁去哪里选购合适?

[回答]上海启邦条码打印机工程师马天宇回答你:目前品牌还是以进口为主,比如斑马Zebra,霍尼韦尔(收购了intermec),Datamax,东芝,台湾TSC等。国产的主要以威...

猜你喜欢